第774章 十六道制扇工段1
第三工段:皂锅车间
色泽上乘的扇心被选作“白玉”品种,留存天然竹色;其余稍逊的,则投入大灶,与石灰水及药材同煮。
烈火蒸腾中,竹骨染上均匀色泽,捞出晾干后,便有了温润沉稳的质感。
第四工段:棕风车间
这是全棕扇、棕玉扇的“塑形场”。
煮过的棕夹与批料在此被榨得平整,再经火烤定型,竹材的韧性与弧度被牢牢锁住,为扇骨注入刚柔并济的风骨。
第五工段:坯子车间
扇夹与扇心先被精准钻孔,合并后打入与钻眼等大的竹钉,让两者浑然一体。
接着是扇坯造型,每一把的“腰节”必须严丝合缝——圆心点至腰中横线的半径分毫不差。
扇心还要细细削薄,避免糊纸后收折时出现“胀腰”,确保开合顺滑。
第六工段:纸口车间
专注打磨扇心尾子至纸阶的部分,这道工序决定了扇面与扇骨衔接的精密,让后续裱糊更服帖。
第七工段:头子车间
坯子车间完工的扇心与扇夹被扣合,匠人便在此专攻扇头设计。
瓜米头的圆润、指甲圆的精巧、红枣头的饱满、牙方的利落、蛇头的灵动……
各式扇头样式在此定稿,为折扇添上点睛之笔。
第八工段:梳练车间
扇头定形后,先拆掉坯子车间的竹钉,对扇夹进行“撇火”校正弧度,对扇心做“梳面”打磨光滑。
而后换入新竹钉,让扇骨更紧实,为糊纸做好准备。
第九工段:扇糊车间
先取5至10把梳练好的扇坯抽样,量出钻眼到纸阶的平均长度,再将纸或丝绸按此尺寸裁剪——需预留缩水空间。
裱糊时,每根扇心的“芽距”必须精准,如此糊上纸后,收折才能平整服帖。
若制黑纸扇,还要多一道刷扇工序,让扇面黑亮均匀,添几分古朴。
第十工段:折扇车间
裱好的纸扇先润水,再按每根小骨一折的规矩调整扇形。
匠人反复校准,确保全把扇子周正平整,绝无“千字头”般的歪斜,让开合如行云流水。
第十一工段:捆扎车间
扇身被紧紧扎牢,细小的修补之处做得天衣无缝,不露痕迹,让每一把扇子都透着精致。
第十二工段:白扇页
经此工段,扇面色泽变得光洁鲜明,无论是纸是绸,都焕发出温润光泽。
第十三工段:角告
匠人细细校准,让折扇边角无横斜,大小均匀,每一处角落都平整妥帖,不伤扇面与扇骨。
第十四工段:扇箱
完工的折扇被装入扇箱,包装工艺高雅华丽,或绘或雕,既护扇身,又添一份馈赠的体面。
第十五工段:书画
名家笔墨在此与扇页相遇,或题诗,或作画,墨香与竹韵交融,让折扇从实用器物跃升为艺术品。
第十六工段:装运
万千折扇被整齐堆码,装上运输工具,远销四方。
每一步都小心翼翼,唯恐伤及扇质,让这份雅致完好抵达他乡。
2008年6月14日,荣昌折扇制扇技艺经国务院批准,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